大埔傳教百五年
喜樂共融迎堂慶
今年適逢大埔堂區慶祝傳教一百五十年,曁聖母無玷之心堂建堂金禧,堂區牧職人員與全體教友,懷著興奮與熱情,共同籌備各項慶典活動,為能使基督的福音和救恩普及到大埔及新界所有居民。
一百五十年前,大埔還是一個窮鄉僻壤之地,在山林間有一些小村落,在海邊有一些漁民的茅屋,他們都生活在貧窮艱辛的環境,想不到從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來了一批不怕吃苦的優秀傳教士,將天主的救恩帶來給了他們。傳教士必須學習方言,又要每天爬山越嶺,到處宣講福音,因著他們的努力勤勞,一個一個村莊的居民慕道領洗,奠定了早期香港教會在新界的基礎。
早期的香港教會,仍未成為教區,只是屬於傳教區和代牧區,但在地域上,新界大埔的傳教範圍非常廣濶,包括今日廣東的深圳和寶安惠陽。
在新界一帶傳教的神父中,有一位非常嚴格、堅強而有魄力的神父,後來成為香港的第一位主教(Fr. Timoleone Raimondi),一八六零年十二月來到了大埔區的碗窰,碗窰成了大埔教會最早的基地。高主教當時還是神父,與首批外方傳教會會士下榻於一位外教人的家中,這個家庭可能是當地比較富裕,因為碗窰有如其名,是以燒窰作碗碟出口的地方,應該比一般農村漁村的生活條件較好。這個家庭有一位十二歲的兒子,就在這個時期高神父與這位少年馬金秀建立了終身的友誼。而馬金秀後來成了大埔出生的第一位香港教會的傳道員,對教會在新界區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貢獻。
今年是教友年,我在香港教會的發展史中,找到這一位勇敢的堅強的傳道員,感到非常驚奇與佩服,感謝天主能夠在那麼困難的期間,召叫到一位傑出的青年,成了一位熱心的基督徒,一位勤奮的傳道員,同時又是一位優秀的校長。
這位馬金秀的一生是很傳奇的,他在十二歲時,因為參加一位梁神父講道而決定要求慕道領洗,遭到父母的反對與毒打,是高主教把他救了出來的。高主教在一八七二年寫給他的總會長的信中有這樣的透露:「我沒有延誤抵達傳教站,我由傳道員馬金秀陪同,他是我由毒打他的雙親處把他拯救出來,因為他願意成為一位基督徒,而當時他仍然是一位外教的男孩。現在他已經成長,並已成婚。他的工作是學校的校長兼傳道員。他受過高深的教育,書寫流利。由於他是已婚及他的良好教育背景,他可以教導年青女子,並令他們感受到最好的宗教氣氛——因為在大多數的個案當中,一位良好的傳道員,在歸化異教徒時,往往都比西方的司鐸來得更加有效。
以上我引用的這一段故事,是從大埔堂區的資料中得到,而這些珍貴的資料就是本堂一位熱心教友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搜集政府與教會各方面的資料而得。他的名字是夏思義博士( Dr. Patrick Hase),他說在研究教會在大埔的發展過程中,使他“感到非常動人而著迷”,而能恆心持久地去鑽研,發掘了許多豐富的寶藏。
堂區慶典中第一件事是出版這一本書,然後有一些講座與祈禱,最後會有各種大型的慶祝活動,希望教友留意公教報的消息,積極參加堂區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