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元朝的一首小令:「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註(一)。  初看時,真佩服這位作者只用24 個字,而把當時這位為人妻的心理矛盾描寫得淋漓盡致。不過細想之後不禁要問,這小令中那位小婦人的掙扎是必要的嗎﹖若是她能全心信任自己的夫婿,她還會猶疑嗎﹖她的夫婿要怎樣贏得芳心的信任呢﹖也許一個人孤獨太久的時候會多思慮。沒問題也會思慮衣服合不合身﹖顏色是否合適﹖

時過境遷,現在的時代及男女角色已與以前不同。現時代為人妻、為人夫的是否也有類似的疑惑呢﹖也許已不只是妻子為夫婿寄征衣的問題,而是彼此在想:能不能讓他/她全權處理家庭經濟﹖要不要為他/她的事業放棄自己的理想﹖管教孩子應該依照他/她家的規格還是自己家的規矩﹖孩子應該上什麼學校 ﹖應該鼓勵他/她為家人的榮耀而飛黃騰達嗎﹖要怎樣才能拴住對方的心﹖ 其實疑慮之生,多半是由自己的立場與利益來看事物,因而能找到對方某些不放心、不能信任的部分。一方面有愛,故理會到對方的需要;但是仍擔心對方意見不如自己的高明而又會故意不同意;又深怕自己輸給對方,或失去對方。其實這類心理已埋下了不能全心相愛的種子。

前人不是沒有犯過錯誤。請看唐朝王昌齡的閨怨詩亦描述了後悔心情,「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很可能 “覓封侯” 的事包括了閉門苦讀,離家趕考等;或奔赴沙場。雙方各自忍受着孤寂與辛勞,盼能成功。但成功之後能舉家幸福的機率是多高呢﹖也可能是:成功了,有人另覓新歡;失敗了,有人自閉而六親不認,或永卧沙場。這與近代所見,一方辛苦做工為供應對方攻讀博士學位或其他榮譽的情況極為相似。”為家的幸福”尋求錢財名譽,却因 “尋求錢財名譽”而毀了家人幸福的事時有所聞。

每遇到婚姻問題。專家學者都建議夫婦間要能溝通。也設計了許多夫婦間如何溝通的方案。但因疑慮的存在,溝通真不是那麼容易,即使是那熟練專家溝通技巧的也感到困難重重。因為在一個事事為自己的風氣下,人與人間的利害常有衝突,那不能全心相愛的種子會發芽生長;若助以人工克孕宣傳的誤導,連倆人需要合為一體、最親密的行為都不能相互全心全意的奉獻,那夫婦的感情能靠什麼得到保障呢﹖甚至 “溝通” 的努力都可能會變質為爭吵。夫妻之間,或家人間常有爭吵就有損愛情了。以 “人” 的角度看,破鏡 (殘破的愛情) 是無法修復的。除非是雙方能彼此澈底原諒並在基督內求得寛恕,因天主的仁慈與大能,方可以使破鏡再度重圓。 註(二)

註(一)    元 · 姚燧作  凭闌人 寄征衣   (越調)

註(二)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 “身體神學” 為教宗保祿六世的 “生命通諭” 提出學理的依據。我們因而學到:天主創世及造一男人一女人的美意,是要 “人” 通過夫婦間正常關係,學習及體會天主聖三無邊無際的純愛,並遵照實行而能進入天主的生命。人工克孕的心態使人將 “性” 變相,使之成為自私的尋歡作樂方式;而不再是包括整個身心的、完全自由的、僅屬於一男一女婚姻中的、能結善果的愛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