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那裏讀過一個故事。話說清朝末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有一次出席晚宴,列國要員在席上閒談,話鋒千迴百轉,突然落到國歌這話題上,李鴻章立刻沉默下來,因為中國根本沒有官方認許的國歌。某國大臣留意到李鴻章沒有參與談話,便詢問他說:「李大人,請問貴國的國歌是那一個曲子。」李鴻章暗想,各國都有國歌,唯獨中國沒有,恐怕有失國體。李鴻章身為朝廷重臣,又是科舉出身,學富五車,應變之能自然了得,他心念急轉,一首家傳戶曉的民間小調悠揚地流進心底,便衝口而出說:「茉莉花。」於是,「茉莉花」這首歌曲便成了大清的國歌。
中國國歌[i]在這樣即興的環境下誕生,聽來很兒戲,未知真實性有多高,不過,1896年,李鴻章出使西歐和俄羅斯,主道國要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來賓國歌,李鴻章確曾把「茉莉花」這曲子譜上新詞[ii],臨時當作國歌演奏。
論音樂,配上了新詞的「茉莉花」,立時卸下清新優美的面貌,披上一份雍容華美的皇家氣派,飄揚海外,不但象徵著一個國家的尊嚴,還傳述著一個民族的高貴風骨。
論花氣,茉莉幽香送遠,洗俗慮,淨心田,令人心曠神怡;正所謂:「花氣襲人知晝暖」,看來還可以報時和述說氣溫呢!
若論到花容,茉莉雅淡純美,潔白清麗,其花之美,其葉之茂,不僅遍佈中國,一路西行,到印度、伊朗、阿拉伯,遠達埃及,無處不見它的芳蹤。菲律賓、突尼西亞和印尼等國,更奉之為國花,可見其脫俗的丰姿,在無數心靈內所佔的分量。
茉莉的實用價值,亦不容小覷,它可以製茶以奉佳客,烹美食以收療效、入藥以治病患,效用無窮。
茉莉花以樂、氣、容、用,滲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原以為,物之為用已達極點。想不到,踏入了新的一年,它竟在突尼西亞,以國花的身份,登上人民革命的舞台,成功地推翻了「阿里政權」。這場反政府暴亂,表面看來,起因是一個青年因警察沒收他販賣蔬果的攤車,以自焚作抗議,引起社會公憤,但事實上,真正引起人民集會、抗議示威和騷亂事件的主因是失業率高企,據說,國內的失業青年可能高達一半以上。
這場世稱「茉莉花革命」的示威騷動浪潮,席捲北部非洲與中東地區,掀起了阿拉伯世界一場又一場的人民革命。受影響地區有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也門、摩洛哥、阿曼。最後,潮浪洶湧之處,已不局限於阿拉伯國家,連中國也展開了「茉莉花活動」。
為甚麼雪白的「茉莉花」會突然變成燎原的星火,燒紅了萬里黃土?究其主因,都是經濟問題,令人民飽受生活上的諸般重壓。且看中國的「茉莉花活動」,口號很多,但位列於首的一條是:「我們要食物、我們要工作、我們要住房、我們要公平、我們要正義。」可見,生活上的壓力,令人抑鬱難安,正就是民變的火藥庫。
(……待續……)
[i] 光緒四年(1878),外交官曾紀澤譜寫了一首樂曲,名叫《普天樂》,上呈朝廷,請准作為國樂,卻得不到批准,但在海外,已當作國歌演奏。《普天樂》的節奏過於緩慢,屢受批評。
[ii] 「茉莉花」從一首流行曲搖身一變而成為國歌,譜上了新詞,立刻增添一份氣派:「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