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

 

 

    有人說,歷史像一面明鏡,可以讓人鑑往知來。藉著聶斯多略異端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藉著追鑑往昔而印證到天主的全能,因而對未來充滿信心。耶穌來到世間,把天主是世人的父親這個天大喜訊啟示給人類,早期的基督徒接受了,心熱如火,縱使神學理念各有不同,但把福音傳遍天下的決心卻是一致的。撒殫的毒液雖然分裂了教會,但大能的天主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在有欠完整的碎塊上巧施妙工,令分裂不但無法摧毀祂的教會,反而讓天國的福音傳得更廣更遠。

 

    聶斯多略派的基督信徒遭羅馬帝國放逐,被逼往東逃亡,但天主的羽翼並沒有離棄他們。當時,薩珊王朝(波斯)與羅馬帝國連年征戰,基於政治因素,薩珊王朝把聶斯多略派奉為基督信仰的正宗,寬待他們,保護他們,他們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據地,從此便脫離羅馬,為自己打開了一片新天。

 

    聶斯多略的信徒醫術高明,斷症準確,地位很是尊崇。當時的波斯人行商,以敘利亞的產品如玻璃、亞麻、銀器等,交換中國的絲綢,利潤非常豐厚。聶斯多略派基督徒與猶太人合作無間,掌握著波斯商人的銀行體系。

 

 

    這個商賈與傳教士結合的小社會一直向東移動,來到帕米爾高原和天山的屏障,翻山越嶺,攀越海拔16,000呎以上的隘險,再南下沿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行走,踄涉好幾個月,才到達唐朝的國都長安。

 

    大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 ,基督徒阿羅本(Aloben) 到達京師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齡到西郊,迎接他進內宮,查經問道,明白了基督信仰的教理後,特令傳教,耶穌的名字由此正式傳入中國,名為「景教」。「景」的意思是:《大也,照也,光明也。》[1]所指的是世界的光明,基督的信仰。三年後,太宗皇帝更感基督信仰教旨玄妙無為,言辭簡潔,道理有如芳草飄香,而且濟物利人,很適宜教化天下,於是,下令建造大秦寺,供二十一位僧人(神父)居住。

 

    阿羅本(Aloben) 當日交給皇帝審查的經文,是一套不失完整的教理問答書,忠實地敍述了救世主的苦難。可惜最早翻譯基督宗教信仰文獻的譯者,僅掌握著漢文佛教辭彙,所以把天主(God) 翻譯為「佛」,又或「天尊」,聖神(Saint Spirit) 成了「涼風」王,而耶穌(Yesu)呢?你們猜一猜,變成了什麽呢?是「移鼠」,按字面解釋,便是一隻會移動的老鼠。這些文字上的失誤,可能性有多種:1)是語言學問膚淺的外國人譯的,又或是2) 中國的彿教徒譯師們的惡作劇。至於使用大量彿教術語,則應歸咎於皇家譯場所委任的都是些佛教專家。

 

    以下是最早在中國傳揚的教理文獻片段,頗為有趣:「童女末艷(瑪利亞) 由於涼風(聖神) 的介入而懷身孕。末艷孕後產一男,名為移鼠(耶穌) 。當移鼠迷師訶[2],所在世間居見明星在於天地。……他述難(約旦河) 接受若渾入湯(洗者若翰) 的洗禮,涼風從天來,顏容似薄闔(白鴿) 。虛空中問(聞) 道:『迷師訶是我兒,……』」[3]整個救贖史非常詳盡,但可惜文獻的最後一部份不知甚麼時候,也不知是何緣故,給人裁掉了。所以缺掉了耶穌復活昇天的重要片段。

 

    景教主要在宮廷貴族文武百官中傳播。大唐文獻中有波斯經教、波斯寺、波斯僧等紀錄,所指的都是景教及其寺僧,反而不是波斯 (薩珊王朝)的國教袄教,可見當時,基督信仰深受重視的程度。

 

    景教能融通佛教,善用漢族習語傳教,十分興旺發達,在許多城市都有寺院,但傳教士多為外國人,中下層信徒很少。

 

 

 

 



[1] 據李之藻《讀景教碑書後》的解釋    中國基督徒史  pg18註釋

[2]耶穌默西亞

[3]中國基督徒史  pg27

 

 

參考資料

 

中國基督徒史        沙百里著    耿昇、鄭德弟原譯    古偉瀛、潘玉玲增訂

                    懷仁叢書   光啟文化事業  2005

絲路歲月            李淑君譯 (原著:Life Along the Silk Road   

                                                        作者:Susan  Whitfield)     究竟出版社    2003 

中華文明傳真之隋唐—-帝國新秩序       劉緯主編    尹夏清著    商務印書館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