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尋根
每個人都有夢想。為某些人來說,夢想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永遠都不會成真,但為某些人來說,夢是天主指派的使命,催逼人藉著實現夢想來完成祂的旨意。
景教基督徒在黃河以北地區活動了大約四百年,到了十三世紀中葉,有位維吾爾族人拉班掃瑪[1](Rabban Sauma),藏身於北京房山地區的山洞之中,苦修齋戒,七年之後,又來了另一位青年馬可,一起度隱修生活。
有一天,他們在默想中得到感召,要遠行到殉道者和天主教會的教父墓前祈禱,他們認為,萬物之主基督如果願意,讓他們保存性命,又賜予聖寵的助佑,便可以上耶路撒冷去,那不但可以獲得全罪赦,還能得到天主寬恕他們的愚昧無知。
這念頭令馬可燃起了無法熄滅的心火,他感覺到,在那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寶藏在等待他,拉班掃瑪試圖以兵凶戰危、狂沙怒嘯等等理由去勸阻馬可,但都無法令他放棄尋夢的決心。拉班掃瑪經不起馬可的懇求,決意同行,說:「……基督為愛人而受死,為此,我們也必須為了基督的愛而離鄉別井……」
他們告別了家鄉,深入荒涼、缺水和戰火連天之地,經過了六個月的苦旅,來到帕米爾山腳下,攀越天險,又再繼續前行,進入今天的伊朗地域,見到了當時的宗主教摩訶登訶(Mar Denha) ,宗主教原居於巴格達(今日的伊拉克首都) ,當時在馬拉加(Maragha) 巡迴演講 。二人劫後餘生,看見宗主教,就像看見主耶穌基督,哭泣著撲倒在地拜謁。
烽煙遍地,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實在太危險了,二人打算在當地的修道院隱居。但宗主教卻把馬可[2]祝聖為主教,然後派他回中國去,可惜戰火阻斷了歸路,師徒二人只能退居在聖彌額爾修院中。
第二年,宗主教去世。當時,巴格達隸屬於蒙古人的伊兒汗國,馬可是唯一了解蒙古人風俗、習慣和語言的人,所以贏得眾多教士的票,成了新的宗主教。
伊兒汗國的阿魯渾汗(Arghun) 傾力支持基督徒,十分信任宗主教,阿魯渾汗為了尋求基督徒國家的支持,增強國力,便派遣拉班掃瑪出使西方。
1287年,拉班掃瑪水陸兼程,到達羅馬,適值教宗何諾四世(Honorius IV) 逝世不久,樞機團花了很多時間,反覆盤問他有關中國基督徒的問題。拉班掃瑪據實答覆。
樞機主教又詢問他信仰的內容,他回答說:「我從遙遠的地方來,並不是為了談論或宣揚我的信仰,而是為了表達我對教宗的尊敬,為了瞻仰聖師的聖髑,和通報國王及宗主教的心意。請你們暫且把神學擱開,先為我指出教堂與聖墓所在,我便太感激你們了!」拉班掃瑪就是這樣的一位基督徒,先關心祈禱,再作教義的探討。
拉班掃瑪探訪過聖人的墓地後,繼續西行,先到巴黎,再到英國,完成了使命。1288年2月20日,新任教宗誕生了,名為尼閣四世(Nicholas IV) 。尼閣四世(Nicholas IV) 立刻接見這位東方使者,接受了阿魯渾的國書,並邀請拉班掃瑪和他的隨行教友留在羅馬過復活節。
拉班掃瑪要求教宗讓他主持彌撒,讓羅馬信眾看看東方習俗。這一天,很多人前來觀看,看過後,都滿意地說:「語不同而禮相同。」拉班掃瑪有了信心,便請求教宗給他送聖體,教宗答應了,儀式定於聖枝主日舉行。
到了聖枝主日,教宗舉行修和聖事,拉班掃瑪辦過告解之後,教宗寬恕了他和他的祖先的罪過。拉班掃瑪涕淚交流,從教宗手上領過聖體,向天主謝恩。
臨別時,教宗贈拉班掃瑪一小片耶穌基督的外衣,教宗稱之為聖母瑪利亞的手帕,還有一些聖人的聖髑,留為紀念。教宗又把自己的寶石純金主教冠、織金紫衣、鑲有珍珠的拖鞋和手上的指環,交給拉班掃瑪,請他轉交給宗主教摩訶雅巴羅訶,最後附上一封詔書。
教宗的詔書寫於1288年4月7日,信中授權宗主教在東方行使權力,管理東方的子民,並且清楚地闡述羅馬天主教的信仰,以及對於神職人員的指示,並對基督徒作出積極鼓勵。[3]
拉班掃瑪沿來路回到巴格達,把教宗的祝福信函禮物,和其他國王的禮物都交給阿魯渾汗,阿魯渾汗為他建造了一座教堂,把他留在身邊,希望得到他的祝福。1294年,拉班掃瑪與世長辭。
相信是因為拉班掃瑪的出現,聖座的關懷才開始伸展到中國。1294年,教宗尼閣四世派遣了第一位羅馬天主教傳教士[4]到達元朝首都汗百里(即今天的北京) ,後來又派了共27位主教和207位神父和會士前來中國,可惜只有5位主教和150位神父和會士到任,其他多數病逝途中,少數折回或轉往他處。到底,從陸路到中國,渡大海,攀險峰,還要跋涉萬里風沙,重重天險,絕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挑戰。
羅馬教廷在中國的福傳事業,篷勃地發展了大約七十年,後因政治環境的變遷和種種變故,變得疲弱不振。沉寂了二百多年後,教會才再為中國帶來一番新氣象,但新一代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和利瑪竇等,已不再踏沙萬里,而是從水路把基督帶到中國來。
[1] 1888年,白健(Bedjan) 神父在巴黎發表了一篇古敘利亞文獻—–宗主教摩訶雅巴羅訶(Mar Jabalaha) 和拉班掃瑪的故事),拉班掃瑪的故事才流傳於世。
[2] 祝聖名字:摩訶雅巴羅訶(Mar Jabalaha),當時只有三十五歲。
[3] 到了1304年,宗主教致函教宗本篤十一世說:「我們相信羅馬教宗和基督內的信眾的普世聖父。我公開承認他本人是聖伯多祿的繼承人,對於從東方到西方教會的眾子民來說,他是耶穌基督的在世代表,我們對他十分敬愛,願意服從他,希望得到他的降福,我們準備接受他的命令。」可見東方亞述教會,實在抱有同歸一棧的謙遜和決心。
[4] 方濟會士真福若望蒙高維諾神父。
參考資料
中國基督徒史 沙百里著 耿昇、鄭德弟原譯 古偉瀛、潘玉玲增訂
懷仁叢書 光啟文化事業 2005
雲海傳馨 彭保祿神父 聞道出版社 2009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bban_Bar_Sauma
http://www.nestorian.org/history_of_rabban_bar_sawma_1.html
http://www.nestorian.org/seventh_century_church.html
http://www.nestorian.org/nestorian_church1.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Kingdom_of_Khot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Ilkha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