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節錄)
作者:華姿

真福德蘭修女

每個生命都是尊貴的

有一天,德蘭姆姆去巴特拉醫院請求支持——她需要一些藥品和繃帶,當火車經過一棵大樹時,她看到一個流浪漢靠樹坐著,看樣子就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但又不能叫火車停下來。於是等下一站一到,姆姆就立即下車往回趕。等她氣喘吁吁地趕到時,那個人卻已經死去了。姆姆在那裏站了很久,她當時就想,如果有個人在他臨終前和他說幾句話,或者握握他的手,他一定會感到很安慰,他就不會死得這麼孤單這麼淒涼了。

於是,姆姆決定先在摩提吉建立一個臨時的臨終關懷院。

‥‥摩提吉的窮人們把這個屋子叫做等死屋。但德蘭姆姆給它取了一個美好的孟加拉名字:尼爾瑪•利德。意思是:清心之家,或者,淨心之家。

‥‥在加爾各答,窮人中的窮人們因為貧病交加而死於街頭,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因此,每天早晨都有人推著手推車,在加爾各答的街頭巷尾收集屍體,就像清潔工人收集隔夜的垃圾一樣,是一種日常的清理工作。

‥‥所以,在德蘭姆姆為垂死者服務的事蹟被報導後,很多人不理解,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很多活著的人都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而德蘭姆姆卻把資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這些人,有的將在幾天後死去,有的將在幾小時後死去,而有的,甚至是即刻就死去了。

但姆姆卻認為,那些即將死去的人,也是生命,而且是同樣尊貴的生命。他們也有權利獲得人所應有的尊嚴。尤其是,他們也有權利享受來自天主的慈愛,姆姆說:”每個生命都是尊貴的,每個都很重要,不論是生病的,還是殘缺的,垂死的。”

‥‥雖然貧民窟在世界的各大城市裏都有,但像加爾各答的摩提吉這樣悲慘的貧民窟,也許是絕無僅有的。在20世紀初期,美國有個叫雅•A•里斯的記者兼社會評論家,曾針對紐約當時的貧民窟狀況寫過兩本書,(他在其中)一本(書)‥‥《與貧民窟的鬥爭》(中),把貧民窟比喻為一個溺水的人。如果一個人溺水了,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先將他拉上來,然後再談別的,如果沒有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是無力自救的,他只能自生自滅。

毫無疑問,德蘭姆姆就是一個向溺水者伸出援手的人。我們知道那隻手對一個溺水者有多重要。但也有人對姆姆的工作提出異議,甚至提出批評。有的人說她的舉動很幼稚,因為這樣做並不能改變整個世界;有的人認為她的所做所為客觀上幫助了那些應該對貧困負責的人,使他們因為這些善良人的存在,而更加高枕無憂。還有的人說:幾個被選中的地方變得比較光明了,而其他地方的黑暗又怎麼辦呢?更多的人指責她只關注貧困,卻不關注造成貧困的根源,比如社會體制、權勢集團,以及不公平的財富分配等等。

但姆姆說:”社會的進展當然是必要的,但這並非貧苦人所需。如果有一個人即將死去,那麼我們根本就沒時間去探究他為甚麼會落入這般田地,然後去列舉一系列可以補救的社會法案。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幫助他平靜而有尊嚴地死去。”

姆姆還說:”我們幫助的,是那些無論你為他做過甚麼,他在某些方面仍然必須依賴別人的貧窮者。總是有人說,與其給他們魚,還不如教他們怎樣釣魚。我們只能回答,多數接受我們幫助的人,甚至已經沒有了手握釣竿的力氣。”天主以祂的大智慧聚萬眾於這個世界,祂知道沒有人能夠掌控全局。所以驅使某些人耕耘這個領域,而另外的領域則由其他的人去耕耘。德蘭姆姆走上街頭扶起那些徘徊在死亡門口的人,而造成這些人垂死街頭的社會根源,則只能由政治家們、經濟學家們、教育家們以及別的權威們,去發現,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