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節錄)
作者:華姿

真福德蘭修女

仁愛傳教修女會成立了

1950年10月的一天,一封來自梵蒂岡的重要信件,寄到了勞萊德修道院,神父看過後,一分鐘也沒有耽擱,立即帶著這封信來到了高瑪家。……

神父一向都是莊重的,但這會兒,他也頑皮地笑著,像個孩子一樣,跟德蘭姆姆做了一個鬼臉,然後才從皮包裏取出那封重要來信,站起來很鄭重地遞給姆姆。

德蘭姆姆簡直不敢相信,她狐疑地望著神父。神父跟她點頭,鼓勵她,但她仍然不敢相信。遲疑了好一會兒,她才鼓起勇氣小心地打開了信封。對姆姆來說,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喜訊,羅馬教廷竟然批准了她的申請,同意她在加爾各答創辦一個嶄新的修會。……

10月7日這天,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加爾各答的大教堂裏舉行了莊嚴的成立慶典,…女孩們…在姆姆的帶領下,表情肅穆地走到祭台前,開始宣讀她們神聖的誓言:

“為解除基督無盡的渴望,我將全心全意奉獻最貧困之人,照料傷殘孤苦之人,並且教育流浪兒童,探望乞丐及其子女,安置被遺棄被驅逐未蒙愛之人,以慈愛工作彰顯天主之愛。”

……

這個由德蘭姆姆所領導的,由中產階級的女孩們所組成的貧民區基督仁愛傳播會,終於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其英文全名是:Carriers of Christ’s love in the Slums,但人們更喜歡或更習慣稱它為:仁愛傳教修女會,即:Missionaries of Charity。

這是1950年的10月,德蘭姆姆的仁愛事業只不過剛剛開展了兩年多,但羅馬教宗就認可了這個年輕的新修會。…

從此之後,姆姆的追隨者迅速增加……達到了12人,那間小小的閣樓顯然無法容納這麼多的人了,就在這時,一個叫麥可高木的商人找到姆姆,說他在加爾各答的小溪巷有一棟樓房,二樓全都空著,如果姆姆願意使它發揮一點作用的話,那麼他樂意奉獻出來。

於是姆姆就帶著女孩們從高瑪家的閣樓裏搬了出來。

因為是在二樓,姆姆就稱它為”上屋”。

上屋作為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總部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因為修會發展得很快。當修會成員達到28人時,上屋也住不下了。於是,她們搬到了位於加爾各答下環路54號的一座小型綜合建築中。

這是一幢三層的樓房,而且最令人欣喜的是,小樓的中間還有一個院子。房子的主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但很認同仁愛傳教會對於社會工作的熱心和關注,尤其欽佩德蘭姆姆為窮人所做的一切,因為要舉家遷往巴勒斯坦,便以最便宜的價格把房子賣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有了這棟小樓,以及隨之而來的團體生活,姆姆…每一天…和修女們都是以祈禱開始,以祈禱結束的。祈禱是她們力量的源泉。如果把生命比作一輛汽車,那麼,祈禱就是它的油料,如果沒有油料,汽車將無法抵達旅程的終點。祈禱之於靈魂,就如血液之於肉體。透過祈禱,她們獲得一顆清淨的心,有了一顆清淨的心,就能聆聽上主,對上主說話,就能從他人身上看見上主和他的愛。

……

每個修女所擁有的全部個人財產,就是一枚十字架,幾本經書,三套滾著藍邊的白色會服——一套穿、一套洗、一套等著晾乾,一雙涼鞋,一床鋪蓋,一個搪瓷碟子——用來吃飯,一塊肥皂——裝在煙盒裏,一個洗漱盆,一隻寫有號碼的鐵桶——用來存放所有的東西。

她們通常是三四個人共住一個房間,每天基本上只吃米飯和素菜;她們沒有電視機,至多有部收音機,僅僅用於收聽新聞;她們不用電風扇,即便氣溫高達40多度。因為在印度,電風扇是生活富裕的象徵。

……

後來,有個富有而善良的商人看到她們如此辛苦,又如此清貧,就給她們送來一台嶄新的洗衣機。姆姆為此專門召開會議,讓年輕的修女們自己決定,是接受,還是婉言謝絕?結果修女們一致認為:寧願自己動手洗衣服,也要像耶穌那樣,一輩子恪守貧窮。

而這種貧窮,並不僅僅局限子物質,還意味著一種心靈的貧窮,即倒空自我,打碎自我,在一切的事情上,清除名利心,虛榮心,等等。有一段她們每天念誦的祈禱文,很明確地闡明瞭這種赤貧所深含的奧妙。

“噢!耶穌,解除我被愛的嚮往,被誇獎的嚮往,被尊崇的嚮往,被讚美的嚮往,被喜歡的嚮往,被請益的嚮往,被贊同的嚮往,被歡迎的嚮往。

“被羞辱的恐懼,被蔑視的恐懼,被責難的恐懼,被譭謗的恐懼,被遺忘的恐懼,被冤枉的恐懼,被訕笑的恐懼,被懷疑的恐懼。”

……仁愛傳教修女會所要服侍的人,是那些即便被稱為窮人都顯得奢侈的人:他們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為身上的衣服骯髒;他們是那些不吃東西的,因為已經沒有了吃的力氣;他們是那些倒在街頭的,因為知道自己即將死去,而路過的人不會看他們一眼;他們是那些不會哭泣的。因為眼淚已經流乾。

而仁愛傳教修女會自始至終都將為了他們而存在。而且,只為了他們而存在。……

從那時起,加爾各答下環路54號的這棟小樓,就成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總部,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