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

 

       為中國人來說,過年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家家户户慶祝新年,都會張燈結綵,準備賀歲食品、禮物、紅封包等等,洋洋喜氣,對於豐衣足食的家庭來說,過年是平凡生活中的一蘸彩筆。然而,家境貧寒者,要應付年關,卻又是另一番光景。

 

       曾有這樣的一位少年,家裏的日子過得不好,每到年晚,父母總要避債而去,留下孩子應付債主。搪債艱難,這位少年只好自謀對策。那一年,他剛上中學,習得一手好書法。

 

       他帶著大妹妹,把家中的木桌抬到大街上,為顧客寫春聯。潤筆費一點一點地積聚起來了,妹妹便趕送回家,交給么弟妹應付債主。北風勁急如鋒,少年與妹妹都凍得涕淚交流,但他依然堅忍著寫,寫,寫。

 

       到了年夜,少年背頂木桌,大妹端硯臺,帶著一個儲著不少鈔票的錢箱、麵條和白菜鮮肉,回家去過年。

 

       這一位少年,每次飯前,總看見祖父母感謝老天爺。他覺得很奇怪,生活如此艱難,一粥一飯都是兩老苦苦掙來,養大了爸爸,爸爸又艱苦經營,去維持一家温飽。那為什麽要謝的是茫茫蒼天,而不是自己?

 

       苦難逼人發奮,這位少年日漸長大,學業有成。在學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後,才體味到,無論做什麽事,總是出之於己者少,得之於人者多,愈偉大的事業,愈複雜的工程,愈無法憑藉一己之力。

   

       他感到,無論什麽成就,不是需要先人遺澤,就是需要眾人的合作與支持,還須有待時機。越是真正地作過一點事,越感覺到自己的貢獻渺小。於是,他開始領略到祖父母的心情,要謝的人、事和環境既然太多,便去謝天吧。

 

       這位少年,就是陳之藩教授,科學是他的專才,學術研究當然大有可觀,難得的是,文學只是他的興趣,但筆下的散文,同樣在文壇上大放異彩。

 

       天主就是這樣,總以殘酷的命運去錘鍊祂鐘愛的靈魂,讓它成材,又以和諧的萬物眾生去感動人心,讓它懂得感恩。

 

       有人問一位文學家,如果世上的書全須毁掉,只留一本,那該留什麽?那位文學家說:「只留約伯傳!」約伯,他富亦感恩,貧亦感恩,病亦感恩,苦亦感恩。

 

        對於懂得事事感恩的人,即使受盡了全世界的委屈,又何勞伸辯?

 

     



[1] 取材自陳之藩先生的「春聯」、「謝天」兩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