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晉鐸四十五週年

耶穌講了撒種的比喻來形容天國。同樣,聖召也是天國中的一顆種子。當這顆種子得到良好的環境,就容易發芽生長;否則,它會被飛鳥吃掉,被晒乾枯萎了,被雜草荊棘窒息,最後結不出果實;只有在良好的土壤中才能茁長順利,開花結果。

 

說到我的聖召種子,最重要的當然是我的慈母。她是一位熱心而虔誠的教友,並且曽經入過修道院做修女,在入初學時得了一場大病,因身體太弱,院長姆姆勸喻她回家,並說她不適宜修會生活,沒有聖召,因此,後來選擇了結婚。我的家族已有五代奉教,聽說在清朝就受過教難。祖父當年做過中醫,後來為教區主教服務,因此,得悉母親之事而使父親得以與母親結婚。從父親言談中,得悉祖父不但熱心事主,且嚴格管教子女,每天早晚都要一起念經祈禱,故此家庭祈禱念早晚課已成習慣。

 

我的母親自己沒有修道聖召,就每天祈禱能夠在子女們身上得到聖召。因此,每天全家念了晚課經後,她仍然獨自留在點上油燈的聖母像前為子女祈禱。我相信聖召的種子已經由母親種下了!

 

師主篇種子需要栽培,才能順利發芽,又要有好的土壤才能生長結實。一九五○年初,家庭遇到很大的變化,因為國共戰爭,家庭被清算鬥爭,掃地出門,父親帶着兄姊和我逃到香港,把母親和一些家人留在家中。我們逃到香港的調景嶺做難民,那時耀漢兄弟會曹立珊神父與一批修士兄弟在調景嶺建立了聖母升天堂和鳴遠義務學校,包括中小學,我入了鳴遠插班讀中二。難民生活非常艱苦,但曹神父的傳教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因此,學習了祈禱刻苦的精神。我開始喜歡參與堂區活動,除了祈禱,更喜愛看聖書,那時所喜歡的書除了師主篇就是崇修引,也同時有機會看到公教報及程野聲神父所編的小叢書,還有他編的學生時代月刊。聖召的種子油然而生。

難民生活是非常艱苦的。調景嶺難民營在九七之前已經完全遷拆,不留痕跡,因為這裡的居民都是從大陸共產黨政權下逃出來的。值得慶幸的是,鳴遠中學仍然繼續保存,在將軍澳建了全新的中學及大學預科班。

 

當我在鳴遠讀了兩年多,學會了克難的精神,看到耀漢會兄弟及許多難胞,用自己的手開山闢土,建築校舍課室,將山坡剷平,築起聖堂和校舍,一間一間的課室,由最初的帳棚而改建為木板的課室。一九五三年我成為鳴遠第一屆初中畢業生,我的同班同學不久之後都到台灣升學,不是台大就是師大。在他們中出了許多人才,有大學教授、有陸海軍空軍的軍官及一些作家編輯等,他們在台灣都為鳴遠爭光。而這班舊生永遠不忘的是今年已九十八歲高齡的曹立珊神父老校長。